|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襄垣秧歌

襄垣秧歌

关键词:襄垣秧歌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襄垣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iangy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75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襄垣秧歌是驰名于山西省东南地区太行山麓上党盆地的一个地方小剧种,现已编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产之一。
  襄垣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襄垣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它经过几代艺人的精心锤炼,不断发展,使它逐渐成为一个板式齐全,唱腔优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行当独特,表演幽默,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剧种。
  襄垣秧歌从起源至今,经过了地圪圈干板秧歌,职业班社,专业剧团三个时期。秧歌形成后,每年正月元宵节,农村的三官社发启把热爱说唱的年轻人组成同乐会或自乐班,自编自演,走家串村进行演唱活动,内容多以敬神、庆丰收、民间小故事和一些戏曲中的唱词等,曲调是上举下句反复演唱,句中和句尾配奏击乐,这就是干级秧歌。从乾隆一直到同治年间这一阶段,出现了文乐伴奏,从一把胡乎发展到二把、笛子、二簧三大伴奏文乐,穿上简单的服装,走上了舞台,有了演出的剧目。到光绪年间由上良村艺人王福锁发起,集中襄垣、五乡两县搭界的上良、下良、西营、城底、韩庄,上合、下合、北漳、监漳、陌峪、白杨岭、店上、元头、果沟、王家沟、善福、寨头、南漳等十八村的艺人,组织成立了十八村秧歌班,随后在连续成立了改良剧社,富乐意,乐意班,天义班,三元班,天成班若干个职业班社,正式上台演出,这就是职业班设社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民国27年),襄垣县第四区牺牲同盟会,为了宣传抗日教育群众,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救国热情,倡导组建一个秧歌戏曲剧团,得到了中央四区区委和抗日政府的同意和支持,由区长孟兆贵,牺盟会协助员王苏塘亲自负责组建,成立了襄垣县第四区抗日农村剧团,王苏塘担任团长,第二年改为襄垣县抗日农村剧团,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专业剧团时期。这个时期是秧歌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剧团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太岳根据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襄垣县抗日农村剧团奉命改编写为晋冀鲁豫军区后勤政治部人民剧团,集体参了军。之后,襄垣县委县政府以下良业余剧团为主,招收了部分秧歌艺人,重新成立了新的襄垣县农村剧团,也就是现在的襄垣县秧歌剧团。
  襄垣秧歌的唱腔曲调优美,流畅,质朴,句式结构较为简单明快,没有长的托腔,易唱易学,演唱时都已高声为主,高亢激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有行当声腔,有旦腔,生腔,老旦腔,而且是在同一调式中,各行当腔都有独特的旋律音调和支点音组成,很有特色,由于每个演唱者的嗓音条件不同,在演唱曲调上又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唱腔。建国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襄垣秧歌和其他剧种一样,在音乐唱腔方面逐步进行了改革。截止现在秧歌的板式基本固定下来了,它有慢板,二性板,紧板,念板等流水板式,还有数板,散板,摇板,哭板,大板等圪联板式,另外还有挑板,花音垛板的唱腔节句,有服务对剧本情节的各种曲牌。它属于民间歌舞体,唱腔结构形式为板式变化体,调式主音是“5”,男女声演唱的宽度不一样,男声13—16度,女声15—18度,定调为bE调。旋律特点是四度、六度、七度至九度跳进和级进相结合构成的“波浪式”下行形态,具有慷慨激越,清晰秀丽和衷悲愤凄及压抑的情态变化特点。唱腔多用滑度、倚度,旋律加虚词加花加衬字的方法为润色,行当唱腔各有千秋,丑角起落自由滑稽,嗓门高尖哑,虚调衬字加花幽默,摆字均匀,发音准确;生角嗓音宽厚,高亢激越,铿锵有力,甜润幽婉;旦角行腔稳健,纯朴大方,柔软圆润,俊销高雅。伴奏乐器,在原三大件(二簧、二把胡乎)的基础增加了二胡、笛子、笙、中阮、琵琶、扬琴、大提琴、三弦等乐器,必要时还加有钢管乐,电子琴等。在一些曲调中还适当进行配器,演奏人员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大大提高,丰富了秧歌的表演力和感染力。
 襄垣秧歌的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表现在秧歌演出的剧目来源于秧歌艺人之手。他们以疾恶扬善为目的,把所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民间的真实故事,编成剧本反映出社会的每一个侧面,宣传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唱词的语句,具有形象风趣,生动朴实,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乡土气息浓厚,有较强的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传统戏《赵兰英进京》、《玉凤配 》、《小姑贤》、《土地堂》等,现代戏《小二黑结婚》、《新羊工》等在观众的心目中扎根很深。为了保护和发展秧歌,创出自己的品牌,我们收集了46个传统戏27个现代戏编印成《襄垣秧歌剧目汇集》上中下三册,渴望我们的戏剧作者和爱好者,动手修改秧歌的传统剧本,创出秧歌自己的品牌剧目。
  秧歌演出的剧本,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农村剧团的团长李琪鸣,指导员李森休付出很大的心血,将过去的班社的演出本和手抄本收集起来,再加上艺人的口传本,他们进行了一本一本的改编。改编后,由剧团排练演出,演出后再改,逐渐形成一些比较完美的剧本,又从中选出自己的品牌剧本使之久演不衰,观众喜欢。李琪鸣的传统戏《洞房装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他整理的《刘家庄》、《赵兰英进京》、《新羊工》、《玉凤配》、《小二黑结婚》等戏都得到领导和观众的认可,特别是1989年受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邀请,带着《老八路》、《小二黑结婚》、《赤叶河》三本现代戏进京慰问演出,得到了中央首长的接见和文化部的奖励和在襄垣在京工作的领导热烈欢迎。现代戏《新羊工》、《老八路》,传统戏《赵兰英进京》摄制成秧歌影视据播放与发行,得到好评。
  襄垣秧歌的行当独特,表演幽默表现在它的剧目上,根据秧歌的音乐唱腔和剧本的内容就铸定了秧歌的行当是三小为主要行当,即:小生,小旦,小丑,因为秧歌的剧本主要是描写发生在农村农民生活中各种故事,这种故事包括喜怒哀乐悲的情感,所以秧歌的剧目大都是喜剧,悲剧,闹剧三种。这些剧中的人物都是农村中的穷苦农民和富豪人物,非常适于小生、小旦、小丑、老生、老旦、大丑的行当,而剧中的主人公多于小生、小旦、小丑,而且以三小为主,这三小的人物,根据剧中的情节,各有千秋,各有各的表现手法,能把观众吸引到故事中去,演员喜观观众,演员悲观众观,这就是行当的独特。在历史的长河里出现过许多著名演员,他们费尽心血发展了秧歌,使秧歌剧目日新月异,飞快地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一个优秀的地方小剧种。道光年间一代名旦张金川创造了秧歌的慢板三道腔,三滴水唱法,使秧歌开始进行革新创造的步伐,老前辈著名艺人田维、李栓成、宋二丑、张金川、王福锁、王庚戌、白宝孩、曹双喜、张铁虎、崔存法等,三十年代抗战时期的名艺人,活有才、韩得三,太行第一旦张木和,上党名丑茭圪杆红武启法,名小丑郭小俊,名小生张金替,青衣苗川孩,名生连海法,上党第一个女演员李雪娥,以及李云秀,陈汉平,郄扎根等,四十年代的小生李守祯,二花陈贵芳,大丑孔增荣,小旦李占鳌、崔小梅、杨文华、崔桂英,名丑苗维成,名旦李小平、赵焕弟等,五十年代的名旦李小焕、李来先、宋焕先,名生马庆芳、张中和、孟天福,名丑任贞维,六十年代的名旦王改弟,七十年代的生角韩国俊、刘菊萍,名生贾东红,名丑张志刚,八十年代的名旦任俊娥、李志萍,名生张宏亮、郭志斌等在秧歌的表演上唱功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和功底,为秧歌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襄垣秧歌新的一代正在茁壮成长,把秧歌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下去,任重道远,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投入振兴秧歌,让秧歌与时俱进,培养更好的演员和秧歌艺术的工作者,创作出秧歌自己的剧目,打造出秧歌的品牌,更好的为发展襄垣的经济,建设美好明天服务,歌唱山川秀美的新襄垣,歌唱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真正成为襄垣文化战线的一支秀丽的鲜花,永远开放。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